首页动态
     
   中国式现代化与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
 
通讯员:吴岩       责编:孙新华       审核:宋青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2-11-18 09:13:15
 

党的二十大是在世情处于激荡严峻复杂局面,国情迈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二十大报告主题鲜明、意蕴深远,是百年大党总结过去、开辟未来,踏上新征程、实现新使命的宣言书。

一、永不停歇的奋斗精神、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二十大报告给我的最强烈感受有两个:奋斗、创新!

(一)二十大报告通篇充满了永不停歇的奋斗精神

报告开篇就开宗明义要求全党同志做到“三个务必”:“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归纳起来就是奋斗!报告中篇在全面总结十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后,强调指出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是“三个出来”:“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归纳起来也是奋斗!在报告最后结语中,报告再一次提出“三个牢记”:“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归纳起来还是奋斗!过去的成就是奋斗出来的,今后的胜利同样还要靠奋斗!正像小平同志所讲,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二)二十大报告全面体现了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

报告全面体现了思想创新、理论创新、行动创新、报告体例结构创新、报告语言文字清新。一是从党和国家全局的角度来看。①报告提出过去十年伟大成就的16条新结论。包括党的理论创新、党的领导作用、经济建设、战略部署、国际比较、国家治理、对外开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生态建设、安全建设、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从严治党工作等。报告提出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主要特征、九大本质要求、两步走战略安排、四种思想准备、五项重大原则。二是从教育事业的角度来看。①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列成为一个新板块,这是全面落实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定位。报告这种体例结构的创新反映了教育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战略摆布的一种新升华,强调教育不仅是民生,还是国计,教育事关全局、影响全局,一定程度上决定全局。报告这样的体例结构创新,让中国教育发展的精神为之一振,面貌焕然一新。②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角色不可替代、作用不可或缺,必须加快改革创新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的国家命题

(一)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主要特征和核心要义

报告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全面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主要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世界意义。

1.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目前发达国家的全部人口加起来不超过10亿人,而我国有14亿多人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覆盖的人口相当于3个欧盟人口、4个美国人口、10个俄罗斯人口,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口大国的现代化。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走向现代化。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还有精神上的富有,是物质与精神相协调的现代化。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采取的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模式,要建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通过战争武力殖民瓜分世界、掠夺资源、打压牺牲别国发展的非和平道路,而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

2.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国际可比性,也要有中国制度特色、文化特点、价值特性。中国式现代化要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就是要有国际可比性,中国式现代化要能和发达国家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具有硬指标的可比性,不能有意忽视、弱化、虚化这些重要的可比性标准。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特色、坚持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特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特性。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要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中国贡献。当前,我国的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我们的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越来越强,我们更加成熟、更加从容、更加淡定,我们不仅有能力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我们还可以更加积极主动为世界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可以为人类文明提供现代化的新范式,让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更多分享实现现代化的新选择。三是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迭代。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现代化的定义会不断发展、内容会不断丰富,标准会不断提高,目标会不断迭代。如20世纪50年代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就是现代化,10多年前2G3G技术是最先进的,而现在5G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10年后6G6G+的使用也会再一次改变我们的生活。四是中国式现代化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接续奋斗的国家命题。报告提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我国已经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之选、时代之选和人民之选,从任务上讲,这是一个国家命题;从时间上讲,需要两代人的接续奋斗。

(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率先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决定性地位和作用。今天,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党的二十大报告开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独立板块,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正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重要论述的具体体现。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迈入教育强国行列,这个时间安排比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早了15年左右。这充分表明,一是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优先发展教育,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动力引领。也就是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率先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这也决定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教育必须给予全面应答,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学科专业、教育教学、课程教材、评价体系等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教育发展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同时,教育自身发展的小逻辑要主动服务服从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

(三)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要发挥龙头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我们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高等教育发展高度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决定着国家发展的高度。高等学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功能,是国之战略重器。强大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影响巧实力、技术锐实力、科学元实力的关键推动力、主要贡献者和重要发源地。没有哪一个国之重器可以与高等教育的战略分量相提并论。中国高等教育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战略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

三、加快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

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最新摆布、最新部署,为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和难得的历史机遇。要抓住历史新机遇,作出历史新贡献,打开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天地,关键是高等教育要练好内功,把高等教育自身的工作做好做到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做好三项基本工作。一是全面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形势;二是准确作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判断;三是高质量完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

(一)全面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形势

1.全球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速度进一步加快。从1980年至2020年,世界高等教育规模从5000万人增加到2.4亿人,40年间增加了3.8倍。尤其是2000年到2020年,世界高等教育规模从1亿人增加到2.4亿人,增加了1.4亿人,远超1980—2000年间的增速,全球高等教育在学规模扩张速度进一步加快。

1980年至2000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从114.4万人增加到4183万人,40年间增加了近36倍,是世界平均速度的9.5倍。从占比上来看,1980年中国高等教育仅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2.3%2020年占比已经提升至17.4%40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占比提高了6.6倍。

没有一定数量的质量是没有意义的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为中国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改变。一是改变了中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中国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新增劳动力接受高等教育比例达到50.9%。二是改变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18亿,极大改变了国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文明素养。三是夯实了中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居世界第一。四是提高了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430万人,高等学校共计3012所。巨大体量和办学水平、培养质量的快速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越来越大。

2.世界高等教育格局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进入21世纪的前20年,以北美和欧洲区域为主导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在悄悄发生变化。首先表现在区域高等教育规模的位次和占比已经发生格局性的变化。2000—2020年,北美和欧洲占世界高等教育规模的比重从40%下降到21%。同期,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高等教育占世界高等教育规模的比重从24%上升到33%,开始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在学规模第一大区域。泰晤士高等教育2023年世界大学排名,东亚的日本上榜大学117所,中国上榜100所(包括香港5所),合计217所,已经开始具有可以抗衡美国(177所)和英国(103所)上榜合计280所的能力,开始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梯队国家。世界高等教育规模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亚洲,高等教育水平的绝对中心地位也开始发生动摇,亚洲开始成为重要中心之一,而且这种向东亚发展的势头还在继续强化。按照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将带来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将带来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的发展规律,21世纪中叶前将一定会迎来亚洲时代

3.世界高等教育向普及化深入发展。从毛入学率看,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19.1%增长到2020年的40.2%,增长了1.1倍,显著高于1980—2000年的增幅54%。同期,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2.5%增至54.4%,增长3.35倍,增速是世界平均速度的3倍多。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正式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2021年毛入学率又进一步提升到57.8%。高等教育普及化并非简单地表现为规模数量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形态、性质、内涵、标准、作用等方面都会产生一系列质性变化。

4.重塑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径正在成为国际共识。在跨世纪的24年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举办了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风向标。1998年在巴黎召开了第一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会议发布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愿景和行动》宣言,指出“21世纪将是更加注重质量(Quality)的世纪。重视质量成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时代命题。2009年在巴黎召开了第二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会议发布了《高等教育与研究在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方面的新活力》公报,大会的主题是质量保障(Quality Assurance),要求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大学里形成一种质量文化。20225月在巴塞罗那召开了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发布了《超越极限:重塑高等教育的新路径》,大会的主题是重塑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未来

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聚焦三个关键词:超越极限(Beyond Limits)、新路径(New Ways)、重塑(Reinvent)。超越极限就是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就是高等教育发展自身的小逻辑要服务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要超越高等教育的围墙,打破区域间的、学校间的、学科专业间的、教育形态间的壁垒。新路径就是要打破原有的路径依赖,强调探索和创新。中国高等教育这几年正在推进的数字化战略、四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就是打破这种路径依赖和固有发展模式的很好的例子。重塑就是要建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范式。这三个关键词归结起来就是创新发展。改革创新是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第一要务,也与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主题高度契合。

结合我国的情况来看,1998年第一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注重质量是时代命题时,当时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处于高等教育初级阶段——精英化阶段,扩大规模是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头等大事,距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主题差距较大。2009年第二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质量保障主题时,我国制定了五位一体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方位开展合格评估、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和国际实质等效的质量互认,已经赶上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脚步,与世界大会倡导的主题开始同频共振了。2022年召开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重塑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径时,中国高等教育不仅实现了全面并跑,并且在一些新领域和重要工作中开始在世界上领跑了。

5.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1978—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年均增长率达到7.2%,居世界第一。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4430万、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进入了世界公认的普及化发展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

一是多样化。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后,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发展类型要从原先的高度同质化同构化发展转向多样化,衡量学校水平高低、培养质量的标准也不再是统一的一个标准,而是多样化标准。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校和所有学生。要鼓励办学主体、办学类型、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能型多种类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从同质化向多样化转变,把“金字塔”变成“五指山”,把一个高峰变成多个高峰。

二是个性化。在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高度同构化的特点,主要培养技术方面的师、管理方面的长。进入大众化,特别是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服务面向、服务层级、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拓展,个性化教育将成为高等教育特别重要的特征。现在的在校大学生00后开始成为主体,这样的青年一代见证了祖国的快速发展,经历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自立与自豪,是可以平视世界的一代。因此,要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是学习化。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这个国家就有了进入学习型社会(Lifelong Learning Society)的教育基础,终身学习将成为常态。特别是互联网+教育蓬勃兴起,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和教育形态,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正在深入发展演进。

四是现代化。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成倍增加,每一所高等学校都从原先的小舢板、小轮船变成了现在的巨型航空母舰。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不再是“业余”和“兼职”,必须把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管理作为一门高深的学问,努力钻研,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大学的书记校长要努力成为政治思想素质过硬、教育管理业务能力精湛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二)准确作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判断

1.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214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讲话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培养质量、服务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一历史性成就归结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规模大起来了。我们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2021年在学总人数达到443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发展阶段。实力强起来了。通过“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高等教育服务国家能力显著提升,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增强,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培养质量高起来了。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深入人心,学生忙起来了、教师严起来了、毕业难起来了、质量高起来了成为战线普遍的共识和努力的方向。结构优起来了。中国特色的高校学位授予体系、专业目录体系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对接新发展格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针对解决现实问题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前目录内专业771种;新增本科专业点1.7万个,撤销或停招1万个,人才培养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适应度明显增强。党的全面领导硬起来了。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实,高校战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引领带动党的建设质量全面提高,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更加完善。思政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牢牢把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主线,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已经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高校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同达到空前高度。

2.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目前,世界上有197个国家,共有高校3.5万多所。如果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水平居于世界前10%(前20名),那么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就进入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方阵。如果居于世界前5%(前10名),则进入了第一方阵的中间位置;如果居于世界前2%~3%(前6名),则进入了第一方阵的领跑位置。据此划分,第一方阵代表着世界先进水平,第一方阵的领跑位置代表着世界一流水平。

从通用性指标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多项指标位居世界前5%,甚至进入2%~3%以内。根据QS、泰晤士、U.S.News、软科四项排行榜来看,我国高水平大学群体实力、高等理科教育水平、高等工科教育水平、高等农学教育水平、高等文科教育水平、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均位列世界前三,位居世界前2%;此外,高等医学教育水平位居世界第四,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位居世界第八。以上数据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稳稳进入世界先进水平,一些发展领域进入了世界一流水平。

3.中国高等教育在部分领域开始实现领跑。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推动了以四新建设为代表的新教改,以发展在线教育教学为代表的新形态,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代表的新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新”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这“四新”,从2017年提出理念,到一步步变成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部署,变成国家教育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以四新作为突破口,从思想到战略、从战略到目标、从目标到举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久久为功,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面向未来体系化设计安排的教育教学改革,四新建设正在逐步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样貌,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范式。

以新工科建设为例,2018年工科在校本科生551万、工科本科毕业生占世界总数的38%,支撑我国建成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完整的工业体系: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成为第一制造大国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额达到28%以上,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建设。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新要求”,更加注重产业需求导向,更加注重跨界交叉融合,更加注重支撑引领,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引起了国内外工程教育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线教育教学。慕课最早于2012年在美国提出,2013年中国高校开始行动。2019年召开了中国慕课大会,发布了《中国慕课行动宣言》,2020年召开首届世界慕课大会,发布《慕课发展北京宣言》,发起成立世界慕课联盟,广泛传播中国在线教育主张,推动学习革命与高等教育变革。截至20222月底,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超过5.25万门,注册用户达3.7亿,已经有超过3.3亿人次在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中国高等教育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均居世界第一,推进了一场领跑高等教育新形态和数字化教育的学习革命。

创新创业教育。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走在了世界高等教育的最前列,中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已超过3%,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一倍以上。2022年,国外共有来自107个国家和地区的1340所大学、7944个项目、25260人报名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世界百强大学报名项目2873个,较上届增加86.1%,大赛已成为世界青年大学生高度关注、广泛参与的全球最大的双创盛会,敢闯会创已经成为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质量新标准。

4.中国高等教育正在成为新增劳动人口的基础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地享有高等教育是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的高等教育六大变革方向之一。为了促进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世界各国普遍采取了扩大高等教育机会供给的举措。根据世界银行20219月的数据,全球已有75个国家和经济体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其国民的普遍需要,高等教育成为多数人职业生涯的“基础教育”。当前,我国新增劳动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50.9%,意味着超过一半的新增劳动力进入岗位前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到2025年新增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将达到55%,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劳动力人口素质水平。以上数据表明,接受高等教育成为我国国民普遍的需要和可能。

5.高等教育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世界领先。根据美国人类学家英格尔斯的观点,先进的科学技术、工业管理方法、教育制度以至全部课程内容都可以引进,但如果这个国家的人民自身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现代化的转变,再完美的现代制度、管理方式、先进工艺,也会变成废纸一堆。一个国家的国民人口素质是无法引进的,必须依靠现代化的国民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长,对国家的推动力也就越大。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18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的水平已经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全球化智库(CCG)与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发布的《2018人力资源强国报告——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指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规模世界第一,开发能力持续提升,开发质量不断提高,开发贡献举世瞩目,接近人力资源强国门槛。

另一方面,近10年我国出生人口从2012年的1635万下降到了2021年的1062万,下降了35%,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预测,2023年印度人口将会超过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和地区。因此,我国必须尽快推动形成质量型人口红利。相比于数量型人口红利,质量型人口红利更加契合我国产业升级的需要,更加契合高技术岗位对劳动者的需要,质量型人口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值得期待。高等教育是推动质量型人口红利的最关键力量,要积极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使之成为充分开发创造人口质量红利的动力源泉。

6.中国高等教育存在均值高、方差小的战略短板。当经济主要靠模仿和改进时,培养的人才均值高就能够满足需求。201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的水平。二十大报告宣告我国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多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推动,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上呈现“均值高、方差小”的统计特征,创新型人才缺乏是战略短板。一方面,我们大规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培养方式,使得学生基础知识训练较为扎实,整体水平较高,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高原”,也即“均值高”。不仅和发展中国家相比,就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均值也不低。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评价标准相对单一、学生培养同构化发展、创新创造能力不足等较为严重的问题和短板,一等一最顶尖学生少,也即“方差小”。

目前,芯片、种业、尖端医学设备等工业、农业、健康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绝大部分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中国面临着极高的发展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技术和粮食一样,靠别人靠不住,要端自己的饭碗,自立才能自强。这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发展力度,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特别是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顶尖竞争力、能够决定国际竞争胜负关键的掰手腕的人才。

以上六点是制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基础条件和基本判断,是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自信所在和主攻方向。

(三)高质量完成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基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未来15年,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期,要在新一轮快节奏、高频率、大变革的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切实提高高等教育支撑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创新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力、塑造国际合作优势的竞争力、推动自身发展的持续力、人民群众的满意率。具体地,就是要提高三个质量、打造一个范式。

1.抓好根本质量:聚焦人才培养。提高质量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无论是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的目标愿景,还是主要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战略规划,都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关键位置。2018年,我国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本为本、四个回归;2020年,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对提高研究生培养高质量作了部署;2021年,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三次大会的召开唱响了人才培养的主旋律,确定了提高质量的主基调。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夯实教育教学新基建,即“四金一化”:建好金专、金课、金师、金教材,建设质量文化。

建好金专。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直接关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能否真正成为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引领力量。2019年,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192021年间,共遴选出1176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15727个省级建设点。以此为带动,持续推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1万个专业、撤销或停招6000个专业,推进了一场数量多、力度大、频度高的专业改革。

建好金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育最微观的问题,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成效”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2019年,启动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目前共遴选出5118个国家级一流课程。另一方面,要重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把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内容,加强课程系统化。

建好金师。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决定力量,要具备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仁术五个方面的素养。道术就是要求教师要有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心中有国家和民族,肩头担起使命和责任;学术方面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开阔的学术视野,既能着眼学术前沿和国家需求解决理论与实际问题,又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努力成为科研高手;技术就是要求教师的育人水平要高超、方法技术要娴熟。方法技术是做合格教师必备的“看家本领”,要花时间花精力打磨。艺术方面要求教师授课要有滋有味、有情有义,既要有生动性,也要有针对性,还要有互动性。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仁术就是要求教师要以爱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

建好金教材。教材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剧本、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体系,直接关系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一方面要提升教材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将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理论、实践成果引入教材;另一方面要通过全国教材建设奖选树优秀教材,立足强导向、建机制、促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带动教材建设质量整体提升。

建设质量文化。文化是最柔软最无形的,但又最持久最深厚最有穿透力的力量,是自觉自省自律的根本性保障。质量文化是人才培养的坚实保证。大学一旦形成具有价值认同的质量文化,这个大学就是有灵魂的卓越,就是真正的一流,就会从成熟走向出色。

2.抓好整体质量: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中西部高等教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普通高校数、本专科生数分别占到全国总数的53%54%,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高质量发展。由于受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的影响,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弱点与短板。总体来看,中西部高等教育面临发展基础、发展路径、发展模式、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难题,亟需完成由扶贫助弱输血向增强自身机能造血、眼睛向东向上看向眼睛向西向下看、省域向区域、个体发展向集群发展四个方面的转变,应当主动对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适度打破行政区划,推动行政区划与经济、地理和文化区划相结合,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类型多样互补、引领作用强劲的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20219月,中央印发《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要深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要布一个大局”——以西安、兰州、重庆、成都为战略支点,打造高校集群发展的西三角,使其成为西北高教发展的新引擎、西南高教开放的新高地。推一组大招”——积极推动人才西进,布局重大平台,强化条件保障,引导学生建功立业,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和东中西部高校协作,全面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下一盘大棋”——完善人才培养、学科专业调整、产教融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型发展等机制,全力打造有利于中西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生态,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支撑中西部经济振兴、文化振兴、教育振兴、人才振兴。

3.抓好服务质量:破解卡脖子”“卡脑子”“卡嗓子问题。卡脖子指的是我们的关键技术存在被掐断的风险,卡脑子指的是我们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缺乏,卡嗓子指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失声失语。我国高等教育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应答。

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提升国家硬实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新工科方面,把握“新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的内涵,推进理论研究、内容方式、组织模式及实践体系创新,以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探索构建产学研用多要素融合、多主体协同的育人机制,推动工程教育深层次变革,着力培养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新医科方面,坚持“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定位,深化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加快复合型高层次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农科方面,坚持“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理念,面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努力培养未来的新农科人才。

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国家元实力,解决“卡脑子”问题。基础学科是科技创新的母机、战略安全的底牌、国家富强的血脉。要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在77所大学建好288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实施基础学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也称“101计划),建好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师资、核心实践项目,在招生、培养、使用、保障、评价五大方面实行全链条全方位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着力培养一批未来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杰出自然科学家、医学科学家、社会科学家。

推进新文科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解决“卡嗓子”问题。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兴盛与人才辈出,没有思想理论文化上的塑造力、影响力、感召力,这个国家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大国,更不是一个真正的强国。没有人文社科的繁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不是真正的复兴。必须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思想体系与理论体系,培养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一批知中国、爱中国、懂中国,会讲中国故事、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新人,构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国学派,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4.打造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范式。看一个国家是不是高等教育强国,除了要有国际可比的硬指标,还要看它有没有构建起一套自主、成熟的发展范式。这个发展范式既包括形而上的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制和机制,也包括形而下的标准、技术、方法、评价、保障。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以四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数字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为代表的人才培养中国范式。四新体现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的创新发展,创新创业大赛体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创新发展,数字化战略体现中国高等教育形态的创新发展,基础学科计划体现中国高等教育拔尖人才培养的自主之路。

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四新”是中国高等教育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教育应答、时代应答、主动应答和中国应答,正逐步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样貌,也得到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广泛关注。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四新”建设,从教育思想、发展理念、质量标准、技术方法、评价等对人才培养范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办好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15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第八届大赛吸引了111个国家地区、340万个项目、1450万名学生报名参赛,真正实现百国千校万人参赛,搭起全球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的交流平台,推动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观和新的质量观,敢闯会创成为新时代培养优秀卓越人才的核心要素。要进一步突出育人理念,坚持敢闯会创的质量标准,持续办好大赛,带动育人理念、质量标准、体制机制、质量文化等全面改革。

全面实施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高等教育数字化不是一般的策略问题,而是决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问题,是实现高等教育从学习革命到质量革命再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创新路径。2022328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汇聚了7.6万名名师名家、2.7万门优质课程、1800门国家一流课程。截至20227月,注册用户超3亿,其中国际用户1300万,覆盖146个国家和地区。上线三个月访问量便超180亿人次,打造了一个永远在线的中国金课堂,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和教育的形态。要高水平举办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精心研制发布《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充分发挥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的引领作用,让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发展中下出先手棋,当好领头羊。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把握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两个维度,缺一不可、不可偏废。一方面,世界一流是指必须把握国际共性,体现国际可比性,也就是说,中国高等教育是否达到世界一流不是自说自话,而是要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指标共识进行比较得出。另一方面,中国特色强调的是中国高等教育绝不能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奉为圭臬,要扎根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体现中国自主、走好中国道路,坚持自己的制度特色、文化特点和价值特性,不断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走向成熟成型,走向卓越出色;不断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服务力、支撑力、引领力;不断扩大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在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方面提供更多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出更大的全局性、先导性的贡献。

 

文章来源:江苏高等教育网2022118日,详情请点击http://www.jsgjxh.cn/newsview/27963

 
来源:江苏高等教育网         

copyrigh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安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185号-1 

地址:(希望大道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建军东路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211号 

邮编:224051                  电话:+86-515-88168666